10天前的深夜,B站一则标题为《AI助理革命来了》的科技区视频突然引爆全网。由国内团队研发的Manus智能体横空出世,这个自称“通用型AI助理”的产品,让名为「破茧智能」的初创企业意外站上风口浪尖。但争议也随之而来——有人称其为“中国版DeekSeek”,有人嘲讽“不过是高级套壳工具”。
与常规产品发布不同,Manus选择用极客范儿十足的方式亮相。在其官网首页,联合创始人李墨(化名)通过13分钟技术演示视频,向观众展示这款智能体如何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跨平台复杂任务。“这不是简单对话AI,而是能自主思考的行动者。”视频中,当用户说出“帮我分析Q1季度财报并制作可视化方案”时,Manus立即调取数据库生成30页深度报告,同步创建出动态数据看板。
天价邀请码的狂欢背后
真正让Manus出圈的,是二级市场疯狂流通的内测资格。在某二手交易平台,一个激活码被炒至8.8万元天价,相关攻略帖在知乎获得百万浏览量。跨境电商从业者王敏(化名)告诉笔者,她连续三天蹲守官方Discord频道才抢到资格,但实际体验却喜忧参半:“生成产品详情页确实比ChatGPT细致,可等待45分钟的响应时间实在煎熬。”
展开剩余58%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口碑,折射出AI Agent赛道的现实困境。技术派盛赞其开创性的多智能体架构——通过规划、执行、验证三大模块的协同,Manus能像人类团队般分解任务。云启科技CTO张薇在行业论坛指出:“该系统的异步处理框架能同时运作200+子任务,其沙盒隔离机制确保金融级数据安全,这些工程整合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”
套壳争议与技术真相
面对“依赖大模型基座”的质疑,技术团队在GitHub主动披露技术栈:基于国内某头部云厂商的星海大模型进行微调,结合自研的任务编排引擎。这引发行业激烈讨论——究竟该专注底层算法突破,还是优先工程创新?
「AI产业已进入协同进化阶段。」深度求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航认为,就像安卓系统建立在Linux内核之上,应用层创新同样具有价值。Manus团队透露,他们正在开发「执行轨迹可视化」功能,每个决策节点都可追溯审查,以此破解大模型幻觉难题。
万亿市场的黎明前夜
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动向。Manus爆火次日,A股智能体概念板块集体飘红,某ERP龙头股更是涨停收盘。据IDC最新报告,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50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39.2%。头部机构预测,2025年可能迎来智能体商业化拐点。
身处风暴眼的Manus团队始终保持低调。当笔者问及产品定位时,李墨给出耐人寻味的比喻:“我们正在训练AI从‘答题优等生’转变为‘项目负责人’。当前版本或许只能处理80分难度的任务,但每个用户反馈都在为系统进化注入养料。”
在这股智能体浪潮中,既有MetaGPT等开源项目的快速跟进,也有大厂秘密研发的竞品。某VC投资人透露,他们正在评估十余个AI Agent项目,但普遍面临场景落地难题。“Manus的价值在于验证了工程化路径的可行性,这比技术参数更重要。”
站在AI进化的十字路口,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个引爆质变的奇点时刻。当智能体真正突破「保姆级助手」的局限股票投资平台,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普惠时代的真正开端。
发布于:广东省